“疏老城、建新城”。中环路正是从这一城市发展背景中孕育而生的。
彼时的贵阳已经拥有了三条城市环线,其中三环是环城高速,一环内是狭窄拥堵的老城区,二环是连通城市新区及多个周边城区的重要环线。如何将一环与二环能有效连接,这是贵阳城市快速扩容必须解决的问题,中环路就是解题的方案。
图 1 俯瞰中环
大贵阳成形 组团式城市串珠成线
至20世纪末,贵阳老城区已几乎没有拓展空间,人口密度甚至超过了北京、上海等特大城市,跳出狭小的山间盆地、打开发展新空间,是贵阳市城市空间发展最迫在眉睫的任务。
好在从2008年开始,为建设沟通全市 8 个区域的城市路网,打通城区内外循环,缓解贵阳城区之间的交通堵塞,“三环十六射”开始实施修建。用时5年,环城高速、“二环二路”、龙洞堡大道、孟关大道、贵惠大道、盐沙大道主线完工通车,老城区和金阳以及其他所有城区终于连为一体,形成贵阳市的整体形象。
虽然二环正式建成通车后,对贵阳市的新区建设以及交通分流起到了很大作用,但碍于贵阳的城市环境,一环和二环之间东西方向的连接相对便捷,但南北向的区域交通仍然不够顺畅,加上贵阳老城区面积大约为10平方公里,而二环的服务面积大约为116平方公里,一环与二环之间相隔甚远,二环路对老城区的疏堵作用不太明显。
于是,为了加强贵阳一环与二环之间的联系,提升二环路的分流作用,更好地发挥"三环十六射"的功能,缓解老城区交通拥堵,1.5环路作为一条重要辅助环线,于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。
1.5环路,现在已经正式更名为中环路,它位于一环和二环之间,全长约29公里,由四条路组成,分别是中环路东段、中环路南段、中环路西段、中环路北段,全路段小型客车限速80公里每小时,其他车辆限速60公里每小时,绕行一圈仅需30分钟左右。中环路不仅缩短了一环与二环之间的交通转换距离,减小了贵阳南北向的绕行长度,更是打通了东西向的交通,实现贵阳北站、贵阳火车站、未来方舟、望城坡、花果园等片区快速通达等任务。组团式的城市被串接起来了。
中环路的四个路段:
1、中环路东段起点为杨柳井立交,终点为东站立交,由原北二环、原东二环部分路段及东二环新建高架部分组成;
2、 中环路南段起点为东站立交,终点为贵阳街立交,由原龙洞堡大道部分路段、新建朝阳洞路高架桥段和新建黔春大道(贵黄路高架桥段)组成;
3、 中环路西段起点为贵阳街立交,终点为北站立交,由新建黔春大道(高架桥段)组成;
4、中环路北段起点为北站立交,终点为杨柳井立交,由新建黔春大道(高架桥段)和新建南垭路段组成。
图 2 中环路线图
中环路是贵阳城市空间格局的重要举措
贵阳作为一个刚从三线晋升到二线不久的城市,堵车问题的严重程度却不亚于很多一线城市。而造成交通严重拥堵的主要原因,多是老城区人口、资源都非常集中,而外围组团的功能相对比较弱,导致老城区的交通呈现潮流式与向心式的形态,拥堵情况顺势而来。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员的增加以及机动车保有量的大幅度增加,老城区所面临的交通压力越来越大。
中环路的出现,最终让这一情况得以缓解。同时,中环路还使贵阳几个重要的商圈迅速连接起来,繁华商圈慢慢地向西挪去,与新城区观山湖相融,形成聚合效应。老城区资源、人口、交通的过分密集得到缓解,商圈被迁移、扩散,却又被这条环线连接起来,城市形成双核发展的新模式。3年多的时间,中环路真正实现了贵阳从老城时代向主城时代的转变。
在中环通车前,贵阳市老城区周边组团之间联系主要是通过二环,如小河至观山湖区、新添寨至花果园片区、中天花园片区至火车北站等,出行时间或出行距离较长。在中环路通车后,周边各组团之间的出行线路拥有更多选择,各组团之间通过中环路出行,在距离上和时间上,均有不同幅度的减少。
以新添寨至花果园为例,走中环里程为13.5公里,用时13.5分钟(车速取平均每小时60公里);而走二环需要多走9公里,时间多9分钟;经开区至观山湖区,里程为13.4公里,用时13.4分钟;而走二环需要多绕5公里,多花五分钟。中天花园至贵阳火车北站,走中环路比走二环也要少走5公里,节约5分钟出行时间。
现在,只要是跨区的出行,手机的导航软件推荐道路选择里面一定有一段是中环路,它已经成为了贵阳人日常出行里面绕不开的重要交通干道。
中环路建设大事记